《当代传播》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和认同,传播主体、传播范围、传播载体日渐多元化。深化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将为当代文学“走出去”提供学理基础和理论支撑。在学者看来,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应在立足当代文学的同时,整合学科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形成交叉融合研究格局。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亮点纷呈
随着文化“走出去”不断深化推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译介呈现繁荣景象。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马红旗表示,在这一发展进程中,被译介到海外的作家群体规模不断扩大,成员更加多元,一批具备相当实力的年轻作家及活跃的网络写手也被纳入其中。同时,被译介到海外的当代文学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译者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特征进一步凸显,越来越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中文学习者和研究者加入翻译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的队伍,极大地推动了当代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网络”与“民间”的深层次联手合作,成为近年来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新亮点,民间网络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其意义和价值日渐凸显。
中国当代文学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民众了解、认知中国的重要窗口。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亮点表现在:传统渠道与网络平台有机结合,使文学传播模式发生变化,带来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呈现出多语种、多类型新趋向,且越来越重视全方位走向世界。
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李萌羽表示,从世界范围的传播场域来看,中国当代文学译介传播范围日趋广泛。就文体而言,中国当代小说成为传播的主要内容,持续被译介到世界各国,特别是儿童文学作品的译介和研究异军突起,成为新亮点,中国当代诗歌的海外传播版图日趋扩大。就类型文学而言,中国当代文学中的谍战小说、科幻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等,亦是海外传播的热点。
注重翻译和评论双向互动
目前,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推动当代文学更好“走出去”,姜智芹建议,一方面,要强化文本因素和非文本因素联动,建构起集作品、译者、版权代理人、海外出版、评论于一体的多向度传播共同体。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选择传播中国价值观、凸显中国经验的优秀作品作为译本,也需要翻译、出版、推广各环节协同推动当代文学在“走出去”之后,能更进一步“走进去”“走下去”。另一方面,要注重翻译和评论互动,以此提高传播效果,提升海外接受度。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应确立精品作品译介意识,克服过分追求作品外译短平快效果的传播弊端。李萌羽认为,国家要加大对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和学术研究著作外译的扶持力度。应充分考虑目标语国家的文化语境、读者接受度等因素,全面分析中国当代经典作品在海外的译介情况和传播效果;在译介时,应坚持文学价值本位,尊重作品所蕴含的源文化异质性价值。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目的,在于通过文学这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他国民众能够真切地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从而消除隔阂和偏见。马红旗认为,在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中,应把民间力量调动和利用好,重视网络传播渠道和网络翻译人才资源的组织和利用;努力创新机制,加大译者队伍建设,提高翻译质量和水平。
形成交叉融合研究格局
深入细致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将对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形成巨大的推动力量。马红旗认为,要以大文科的广阔视野,跨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和分析能力,展开综合分析研究和判断,引导中国当代文学走向更高层次。高校教师有责任有义务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研究课题,积极参与研究,通过教学和研究工作,培养和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其中。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天然的跨界性决定了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要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姜智芹建议,要立足当代文学,整合译介学、传播学、比较文学等学科力量,进行跨学科研究,形成交叉融合研究格局。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当代文学研究富有活力的生长点,应兼顾国内和国外的材料、资源与成果,打造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国内外学术共同体,展开跨文化学术对话。还要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提供的文学研究新范式,运用语料库和语料分析软件等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远距离阅读”。
上一篇:像约饭一样约歌,当代年轻人为何热衷音乐共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