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像约饭一样约歌,当代年轻人为何热衷音乐共创(2)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3-01

简单来说,他们的音乐创作更像是“产销合一”,为爱“产粮”和消费。对于很多创作者而言,这个过程在物质上是消费而不是收益,在精神上“悦己”多于“悦人”。

为爱发电,这些年轻人为何热衷音乐共创?

数据显示,网易云音乐和腾讯音乐的入驻独立音乐人数量均超30万,这些音乐人的原创作品新增近100万首,在音乐平台上占据了不少的播放量比例。

在这串数据背后,是音乐工业力的下沉和制作发行门槛的降低。虽然很多音乐人并没有系统化的专业学习背景,但取之不尽的线上学习资源和建议操作的音乐创作软件,都为音乐爱好者提供了技能支持。

鱼丸是00后,2020年考上一所985高校的工科专业,高考后的暑假从学习编曲开始入圈,相关知识基本来源于B站教程。大一时,他编的一首古风歌曲投稿洛天依被采纳,很快该首歌的评论数实现了999+……尽管学习紧张,但他每次的创作都很高效,觉得兼顾学习和创作并不觉得辛苦,很多编曲的想法都是在吃饭的时候想出来的……

小L“入圈”7年,非音乐专业,热爱唱歌。在音乐版权管理不够规范的阶段,他曾经在虾米音乐发布了一首热播剧主题歌的翻唱,点击量更是超过了歌曲原唱。在版权方要求下架翻唱版本后,小L开始从各种网站上收集资源,学习自己做编曲。目前,他的原创歌曲有近200首,受欢迎的歌曲播放量四百多万,收藏量过万。

像鱼丸和小L这样通过线上自学产出作品的独立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从被关注和被点赞中获得满足感、成就感,偶尔也获得经济收益,但是这种收益与通过音乐实现谋生尚有距离。

根据网易音乐人《中国音乐人生存现状报告(2020)》,“独立音乐人群体中,学生占比达到66%,已工作的全职音乐或者兼职音乐人占比则分别为11%和23%。”而很多参与线上共创音乐的音乐人也大多并非全职,不少是学生群体。

很多独立音乐人的二次元创作和三次元的工作学习生活互不干扰。类似于微信这种熟人社交平台并不适合二次元沟通,他们会带着圈名“马甲”在陌生人社交平台(例如微博)进行创作交流。据了解,微博也是线上音乐社团招新、合作者招募的重要平台,平台的松散型人际联系则依托Z世代聚集的QQ群得以加强。

目前,因为创作工种的供需数量差别和技能、设备要求不同,独立音乐人参与歌曲创作的难易程度类似于金字塔结构。

独立音乐人参与音乐创作难度图

虽然优秀的词作还是很受欢迎,但毕竟人人都能用文字来表达,词作在这个金字塔的底端,很多词作成堆的作品都无法转化成带有旋律的表达;歌手虽然是一首歌风格的最终呈现者,同样因为数量原因,列在次一层;而一首歌好不好听主要在于作曲,工作量原因排在中间层。

次顶层是后期和编曲,这两项工作通常属于独立音乐人创作的收费项目(费用是一次买断性质,没有歌曲版权),后期的设备投入对于年轻人有入门门槛;编曲需要凝结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比较长。

金字塔的顶层是词曲编唱混都擅长的“一体机”,毕竟他们可以用音乐“独立行走”。

B站词曲编唱等“一体机”作品

之于参与共创音乐作品,按照实现的难易程度排序,分别是翻唱歌曲、翻填歌曲、原创歌曲。

可授权的翻唱不仅相对简单、容易吸粉,也有利于原作品的传播;歌词翻填是对原版权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很多非商业的广播剧主题曲都采用歌曲;一些音乐社团也很宽容,直接会在微博或者音乐平台挂出可以授权使用的音乐伴奏;网易云上有很多可授权翻填的歌单,有的歌单歌曲多达千首。

网易云音乐两个开放翻填授权的歌单

原创歌曲的技能要求则比翻唱、翻填有所升级。多人联词、多人合唱要做到风格和谐、层次合理,这对歌曲的策划提出很高要求,分工得当作品会有别具一格的惊艳效果,否则就是一盘散沙。

播放量超过百万的广播剧翻填歌曲

但就是这样,在不同环节、不同工种的音乐爱好者参与下,这些年轻人以为爱发电的心态,让音乐共同自然而然地发生,留下了不少好作品,也让创作群体不断壮大。

用“弦歌曲”来“喻中怀”,“悦己之作”更是产业源头活水

上一篇: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公益广告获奖名单公布 题材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