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助力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行稳致远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1-22

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尤其是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日前召开的“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回顾与前瞻”线上会议中,学者们围绕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形象建构等议题展开探讨。


创新研究方法

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与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及其在世界文学中所处的位置,有极为重要的关联。中宣部文艺局理论文学处处长胡友笋认为,长期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一直以“向内吸收、被动输入”为主,作品输出很难,价值输出更难。近年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我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也在多方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很多作品受到国外读者喜爱,并逐渐摆脱了边缘小众的情形,但总体上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仍不理想。

中国当代文学的海外传播面临着文化异质性、意识形态异质性和世界文学空间边缘不利位置的三重挑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洪涛认为,应对这些挑战,除了依靠中国当代文学自身不断发展壮大,国家持续投入资源大力推动之外,创新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方法,重新阐释中国当代文学域外身份的变异,无疑是有效之策。特别是要超越现有文学学科的界限,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作为一种创造性、竞争性、引导性的文化力量加以研究,这将改变传统研究过于重视对方好恶、在乎短暂得失的倾向,使研究更具有现实关怀和国家意识,以及长远的眼光。

进入异文化空间的中国当代文学,终将以更加多元的面貌,成为建构世界文学的重要力量,并为世界文学增添更多的中国色彩。美国杜克大学亚洲与中东研究系教授刘康认为,美国的中国研究(包括现当代文学研究)经历了区域研究、文化研究、后殖民批评这三个美国学术范式转型,但始终处于边缘和跟风状态。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电影与视觉文化研究)边缘化;另一方面,现当代文学研究跟风后殖民批评(华语语系文学)。美国的中国文学研究局限在自设的小圈子中,与美国乃至全球政经、思想、文艺与学术的大潮脱节,与中国的现实也脱钩。“同时性”或许是突破困境的一个方向。

加强影响力研究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始终和中国的社会发展保持着密切联系,它的功能和目标之一就是通过文学的对外传播,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建构中国话语体系,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国的国际传播能力。就此,科学评估中国当代文学的对外传播和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何明星提出,中国当代文学的世界影响评估研究,实际上是用传播学的理论框架观照当代文学的对外翻译、对外出版和对外发行,是一种跨学科研究。因此,研究关注重点不同,研究方法也就不同。研究重心从关注作家创作到关注读者阅读,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这是大数据背景下的一场革命性运动。

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季进认为,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并非简单的文学传播现象的线性梳理,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文化工程。未来研究应该建立动态的整体观察视角,强化反思的力度,推进世界文学格局下的多元对话,展开文献学研究、总体性研究和对策性研究,使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真正由文学现象转变为文化工程。

就文学翻译而言,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姜智芹认为,翻译固然是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的关键因素,但是翻译并不必然提升中国文学的世界地位,还需要海外中国文学评论和研究的有力助推。如果说翻译是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必要条件,海外中国文学的评论和研究则是当代文学“走进去”和“走下去”的重要途径。

推进学科建设

当代文学海外传播属于当代文学研究的范围,同时兼顾海外汉学、翻译学、比较文学等学科的方法与成果,最终和其他学科形成交叉融合的学术格局。这一观点近年来逐渐被学者所接受。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姚建彬认为,海外汉学家视域中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更多是从海外汉学家的视角和立场,来考察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传播过程中的命运,从而形成了一种中外互视的学术场域。在双向互动中,寻找跨文化、跨语言、跨民族、跨地域文学交流的真谛,彰显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研究与实践的宽广视野,在理论与方法上体现了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研究领域的前沿性。

上一篇:《风起洛阳》如何突围? 专家:以当代审美传播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