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千年运河的当代叩问:如何打造一条走向共富的文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0-29

2021京杭对话开幕式暨主论坛主旨演讲环节。 王刚 摄

2021京杭对话开幕式暨主论坛主旨演讲环节。 王刚 摄

中新网杭州10月23日电 ( 张斌)“(申遗)这件工作不能再拖,而且,在大运河沿岸的经济发展高潮还未到来之际,务必还要使主管部门将申报自然文化遗产与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在一起通盘考虑……”

2005年,被称为中国大运河申遗“运河三老”的郑孝燮罗哲文朱炳仁在写给大运河沿线18座城市市长的公开信中如是写道--这封信,成为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的发端。伴随中国经济的腾飞,大运河沿线城市实现快速城市化。

这一过程中,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也已上升至国家层面,得到越来越多人关注并参与。10月22日,2021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下称2021京杭对话)开幕式暨主论坛在浙江杭州举行。如何将大运河打造为一条“走向共同富裕的文化带”,成为千年古运河的当代叩问。

碧波连古今 千年运河迎振兴

“从我们发起到成功申遗,花了仅仅九年时间。”22日,在此次活动上作主旨演讲的大运河申遗“运河三老”之一、中国文物学会大运河专委会名誉会长朱炳仁回忆说,申遗成功时,罗哲文已过世,郑孝燮已九旬高龄。因郑老患有心脏病,大家甚至“没有胆子”把这个好消息告知他。

但如果得知大运河的保护传承利用的现状,如今都已作古的罗哲文、郑孝燮想必是欣慰的。

精心打造的亲水公园、依河重建的古城景区、逆袭蝶变的运河渔村、新旧呼应的“文化长廊”……2021京杭对话开幕前夕,中外媒体从北京大运河畔出发,经过山东、江苏等运河沿线地区看到,在各地联手共推下,运河文化融入民众生活,运河造福于民的图景十分生动。

这背后,是国家层面对大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不断强化的顶层设计。

据了解,为切实加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高水平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国家发改委已组织相关部门制定出台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等专项规划,推动地方形成地方规划,形成了四梁八柱的保护体系。

2021京杭对话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司司长欧晓理发表视频致辞表示,目前,各部门、各地方正在加快推动相关建设任务扎实落地,综合效益正在逐步显现。

欧晓理表示,希望北京市和杭州市能够以“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整合资源、创新方式方法、强化品牌打造,共同推进大运河承载的文化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索创新模式,输出成功经验。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1京杭对话开幕式暨主论坛会场--位于杭州的大运河音乐公园。 王刚 摄

以人民为中心 永葆“烟火气”

共同富裕的目标下,大运河文化带势必承载更多使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则始终不变。

“站在运河边上,我总在想:下一顿饭在哪里吃。”正如朱炳仁所说,大运河边的老百姓每天都在为柴米油盐努力、思索--更好满足沿岸老百姓的需求,这就是千年运河走向共同富裕最朴素的逻辑。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主任戴斌作主旨演讲时表示,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带,就是要实现家国天下和人间烟火的有机统一。

“最推荐武林门码头--拱宸桥--小河直街这个游览线路,既可以感受京杭大运河,又可以参观典型的江南民宿”“扬州的大运河公园--扬州三湾公园占地面积非常大,又是一个惠民的公园”……

戴斌引述关于大运河的游客评论说,游客心中的大运河有人文、风景,也有书卷气、烟火气。“人民对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新需求,就是大运河文化旅游带的建设方向,也是发展动能,更是建设标准。”

他坦言,目前,各地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重资源、轻市场,重建设、轻运营,重历史记忆、轻当代感知的现象,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参与文化活动的频率在增加,但文化获得感还有待于加强。

上一篇:「段琳卿」|丹青追梦 水墨本色-中国当代书画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