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非遗传播进入新阶段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24

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十四五”期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进入系统性高质量发展和保护成果利用的新阶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水平,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文化发展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已成为“十四五”期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文化遗产及其价值得到广泛传播,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才能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对提升社会文明水平的作用。

一是建设各级非遗博物馆,完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点和传承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重要阵地。非遗博物馆是“十四五”期间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重点。 “十四五”一栏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20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据前期全国非遗博物馆建设问卷调查显示,已建成或在建的区域性综合性非遗博物馆达339个,各类非遗展馆数量已达达到了数千的数量级。 “十四五”期间,预计将有更多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建成或开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将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社会文明水平、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二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传播,重点培育品牌传播工程。从“十三五”到“十四五”,从宣传传播到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实现了三个转变:从名词的普及到深入传播,从外观展示过渡到价值传播,单向传播。向全国传播过渡,传播工作有效帮助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回归日常生活,焕发活力。同时,我们感受到现代传播对非世袭传承方向的影响,对继承者和从业者生计的影响,以及全社会尤其是年轻一代对非世袭传承的认同的决定性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当代,新媒体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媒体的核心渠道。公众通过新媒体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已成为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活力源泉。 “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群众拥抱新媒体,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朋友圈”。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使旅游成为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阔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创造性转化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和动力。旅游与旅游相结合,实现从衰落的原始存在场景向各种当代场景的延伸。有利于促进形成文化遗产“有效保存-合理利用-回馈保护”的良性循环。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本质上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通过旅游业获得更多的保护和发展动力的问题。文化旅游持续发展。如果管理得当,旅游业可以为非遗产保护提供可观的收益,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遏制人口外流,增强当地认同感和意识,增强发展潜力。

四是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民教育体系,规范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学校教育重在培养人,而不是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资源。结合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教育手段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更深入地普及,才能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价值,发挥其战略资源优势。同时,学校教育促进协同创新。非物质遗产保护是一项生机勃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文化事业,代代相传,每一代人都在其中体现自我和时代。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与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基因在非物质遗产中的推广应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让禁宫里存放的文物、展示在广袤土地上的文物、古籍上的文字,都活了过来。 13亿人民中的每一个人,都必须成为传播中华美德和中华文化的主体。传播是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核心环节。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是政治文明的航海灯,是社会和谐的粘合剂。从文化认同到社会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上一篇:本市热点:2021年中国当代高层次书画艺术人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