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作品好不好看,每个观众心里都有一杆秤,能让观众记住的,都是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的作品。”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在戏剧舞台耕耘数十载,田沁鑫始终致力于用创新的舞台手法,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审美精神。近年来,她开始关注“互联网+”对文艺创作的赋能,致力于推动传统文化和戏剧艺术的“新增值”。
▲话剧《谷文昌》
“艺术传播正在进入跨领域、跨媒介的融合时代,文艺作品在形式、内容、模式和呈现方式上将不断诞生新形态。”田沁鑫认为,今天的文艺工作者要善于利用现代技术和创新视角做好中国式表达,让文化传播和体验更年轻化、当代化,更深入人心。?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田沁鑫正带领中国国家话剧院筹备“红色演出季”。《支部建在连上》《三湾,那一夜》《谷文昌》《英雄时代》等多部红色题材作品将集中献演。而在上海“演艺大世界”,由她担任艺术总监的大型意境多媒体舞台剧《红色的起点》将在第二轮演出后启动全国百场巡演。
“把握时代特点,才能让‘主旋律'更受欢迎。”田沁鑫谈道,在全世界关注中国的时候,艺术家更要拿出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充分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新的时代,“要敏感于这个时代的进步,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物,敏感于这个时代的人民。我们的‘主旋律'可以用我们中国人昂扬的方式、最前沿的技术走入千家万户。”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近年来我国舞台艺术的“线上演播”逐渐呈现规模大、传播范围广、受众多等特点。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倒逼线上与线下演艺加速融合。今年春节假期,北京、上海等地的艺术机构纷纷推出“云上”的贺岁演出。以上海大剧院首季线上演出季《巡演零号站》为例,收获了热烈的市场反响,付费用户增长超过60%,微博话题阅读量增长超过500万。戏剧艺术的魅力,突破传统剧场的限制,破“屏”而出。
▲田沁鑫在拍戏中
“多屏”时代演出和传播的渠道被大大拓展,而田沁鑫认为演艺产业链的“上游”,创作一环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近年来,在戏剧舞台深耕数十载的她,开始投身于舞台艺术与电视传媒的跨界融合。她出任戏剧总导演的央视综艺《故事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二季,《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持续热播,借以戏剧表演、高科技舞台技术等多种活泼新颖的表现手法,让传统文化从“故纸堆”、“象牙塔”中走进当代荧屏,尤其引发年轻观众的强烈共鸣。通过“戏剧+电视”的创新手法,两季《故事里的中国》融戏剧演绎与历史讲述于一体,掀起观众对经典影视、中国故事、英雄人物的热爱。《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烈火中永生》等13个现实主义中国故事;黄文秀、钟南山、南仁东等多位新时代楷模生动鲜活地走来,为互联网与荧屏注入了向上向善的力量。
“线上演播与高新技术的结合,将推动舞台艺术实现弯道超车、迭代升级。”田沁鑫指出,技术与硬装备的革新将为演艺产业带来一系列裂变。在舞台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新结合中,打通高新技术在创作、生产、演出等各环节的应用,将在审美上创造新的爆点。?不久前开播的《典籍里的中国》也成功“出圈”,据最新数据统计,该节目网络视频播放量已超1.4亿人次,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超7亿,成为现象级传播产品。首期《尚书》中,节目制作通过一个固定的戏剧舞台、一条书籍传承的主线、一个伏生舍命护书的形象,实现了上下4000年的对话。而环幕投屏、AR、实时跟踪等前沿舞台科技的介入,打造出了穿越历史时空的感觉,让年轻观众“知来处,明去处”,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线上演播与线下演出融合发展,已经逐渐成为艺术传播的新形态,未来,它将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空间。”在今年两会提案中,田沁鑫建议推动“双演”软硬件落地,加速健全产业生态。以北京前门东区为抓手,汇集优秀文艺创作团体、演艺资源、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各类社会资金,吸收借鉴国外演艺成果,共同打造一个集线下演出、线上演播于一体的“试验区”。
作者:童薇菁
编辑:陈熙涵
责任编辑:范昕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莱州永安路街道传承当代"为人民服务"雷锋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