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11月5日下午爱德基金第五届中国基督教艺术展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开展,共有近150人出席了5日的开幕典礼,其中包括多位基督徒艺术家、艺术批评家,以及宗教学者等。此次展览的主题为“处境与关怀”。本届展览以邀请和征集方式,共展出了国内40多名艺术家的60多幅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全面呈现中国当代基督教艺术的现实状态。展览整体上彰显了中国当代基督教艺术的当代性和专业性。特别是在当下艺术遭遇商业化浪潮时,这类的展览更会为艺术家带来更好的启示和更多的反思。
展览开幕式
爱德基金会秘书长丘仲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圣水墨”的创始人岛子教授、此次艺术展的策展人郝青松分别在开幕式现场发表致辞。他们希望借此机会让更多的中国公众了解基督教文化艺术,传递基督教所倡导的爱与关怀。并呼吁艺术家们要更有信心和激情,将艺术文化更好地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郝青松(策展人、艺术批评家):
基督教它需要一种展示,一种新的理念的展示,在今天其实基督教艺术强调的这种艺术观念,它主要是道成肉身,就是说它既能看到一个光明、未来,又能够关怀我们这个现实世界,所以这样一个理念,它对于今天的艺术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今天的当代艺术所缺失的。然后就再有就是关注基督教艺术的批评家和策展人其实不多,或者很少。但其实这些艺术家,就是基督徒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还是有很好的,然后他们也可能会参加其他展览,但是因为其他的艺术观念去结合到一起的,所以现在需要一种理由,一种基督教主题、基督精神作为一个理由,我觉得要强调这样一个艺术观念。
说我们这个时代缺少“处境和关怀”,这个“处境”呢其实是一个社会处境,就是我们要真正面对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个世界的真实性是怎样的,在这点上我们才能够知道我们要去做什么。这一点是我们非常缺失的,我们都被一种虚幻的东西给迷惑了眼睛,看不清这个世界的真相是什么,再有就是我们有了“处境”之后,怎么办,有了“处境”你是悲观?还是避世、消极。基督教带给我们的不是这些,它是要积极的来看待这个世界,要去关怀,它不是说在消极中获得自由。
基督教艺术它不可避免的,就是有的艺术家他不可避免的会比较强调图式,十字架。比如说耶稣的的一个图像,这是一点。另外一个就是说你要体会它的“道成肉身”,这是基督教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个引申出来的含义就是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我们要真正地关注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处境是怎样的,苦难是怎样的,我们看到一些作品,它表现这个世界真正在发生什么。这就是处境的意思,它和本土不一样,本土是文化,在中西之间,本土是文化,处境就是现实是怎样的,它很重要。在这一点上基督教艺术它是不同于其他的一种理解的,它的最重要的就在于道成肉身,既信仰一个绝对的存在,同时又能进入现实的最真实的处境中,它不是消极的,它是积极的。它的拯救意识非常强烈,今天其实是非常需要拯救。
顾振清(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贾平凹艺术馆馆长):
我对好的展览和好的作品感兴趣,这个展览我看到了挺好的作品,可能就是说撇开这些艺术家的宗教背景不讲,就看作品本身,我觉得就是说,今天展览的有不少作品都在追究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追究艺术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就是跟国内很多受商业画影响的艺术家的作品,就是只是做一些装饰画的、漂亮的墙纸这样的作品完全不同,这次参展的艺术家更多的就是直面人生的存在和精神上的诉求,不是说只是表达各种欲望和对物质的这种迷恋,所以他们的作品正好是很像一种清醒剂,就是跟我们那个当代艺术跟物质崇拜的过渡发烧的这种状况是一个提醒,像这批作品,有的作品就是说看上去比较抽象,但是它的精神含量很足,就是很有内在的境界,那么不少作品就是其实在从欧洲那种现当代艺术和中国传统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希望能够用一种中国的基金的这种水墨啊,还有中国传统的一些符号和意象啊来转换出对人生和世界的很多意义和价值的追寻和追问,所以我是觉得这里的有些作品是值得关注的。
上一篇:何兰华---当代中国极具国际知名度百杰艺术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