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从上海“穿越”到敦煌!读者书店第二届敦煌文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15

敦煌,是一本厚重的书,在这里,我们看到美、感受美,然后努力让自己成为美的一部分。

站在戈壁大漠深处,1654年之久的莫高窟,它像一个入口,你能回望历史、看到今天,也能放眼未知。

近日,在读者书店第二届敦煌文化节的最后一场沙龙上,杨婕拉姆通过“敦煌——去与回来”,讲述了她与敦煌的不解之缘。

杨婕拉姆是一个地道的上海女子,十年间往返敦煌六十余次,从爱好到弘扬。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构架一个古老敦煌与当代文化传播的“桥梁”。

读者品牌和敦煌是代表着甘肃的两张重要名片,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渊源深厚。

如今“读者”来到上海,读者书店仿佛成了连接上海与敦煌的“中转站”,让读者们可以在这里“穿越”到敦煌。

借由着与敦煌之间的联系,读者书店·外滩旗舰店在2018年落成之初,就将敦煌艺术元素作为除读者品牌元素、海派文化元素之外的第三大元素,融入在整个空间之内,旨在弘扬丝路文化、促进东西部的文化交流。

从2019的“读者书店第一届敦煌文化周”到2020年的“读者书店第二届敦煌文化节”,读者书店以“我和敦煌的故事”为主题,通过对谈沙龙、讲座、分享会、DIY手工书制作等形式,邀请敦煌的守护者、传扬者、创作者、爱好者,畅聊“我”和敦煌的故事,以彼此人生经历映照敦煌,让敦煌亲近每一个人。

回顾:“我”和敦煌的故事

1月11日,第二届敦煌文化节开幕式上,敦煌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副会长张先堂从“守护者”的角度,讲了他和敦煌之间不解的缘分与故事;从“敦煌发展见证人”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了敦煌研究院成立75年以来,因为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等四代“莫高窟人”对敦煌的默默的坚守,敦煌石窟艺术才能够以今天的面貌向世人展示它的魅力。

他说,莫高窟人身居大漠戈壁的艰苦环境,仍能守一不移,择一事而终一生,为守护、研究和传承敦煌文化艺术遗产奉献终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具有一种“莫高精神”,这种“莫高精神”支撑他们“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他们为守护、研究和传承敦煌文化艺术遗产牺牲个人利益,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身献子孙。

7月17日,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导沙武田就“在敦煌与敦煌学之间——我是幸运的敦煌学人”这一主题,为大家叙述了他和敦煌之间长达25年的故事。

他说敦煌是一个容易让人产生感情的地方,是一份对历史的感情、对敦煌的情怀,这种感情只在敦煌会有。

敦煌是沙武田教授“青春的生活圈”,敦煌的沙尘暴、三危山的晨光、宁静的莫高窟都是他青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敦煌的日子,对于他来说是一场修行和自我放逐。

8月2日,敦煌研究院资深讲解员向丽君给大家分享了“传承莫高精神——敦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主题内容。

通过讲述莫高窟76年来的变化、石窟保护历程以及几代莫高窟人传承与发扬的莫高精神,让读者对莫高窟的讲解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他们也是“半个敦煌学专家”,是可以让文物说话的人。他们有一种精神,那就是,一旦选择,开始,便是一辈子。

8月4日,徐晋林、赵晓星以“走进沙漠敦煌——和读者一同触摸敦煌”为主题,通过一本本手工书,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敦煌视角。徐晋林老师说:“我制作手工书,就是通过手中的温度传递敦煌文化,拉近读者与敦煌的距离,让敦煌文化的传播更有力量!”

詹啸、罗依尔作为敦煌文化守望者的一员,分享了他们与敦煌的缘分故事。

詹啸分享了他在敦煌的40天,他说,“对于不是在莫高窟工作的人来说,这40天,可能是此生唯一能够如此深入、如此近距离地接触莫高窟的机会。”

罗依尔说,“如果冬天去莫高窟,再遇上一场瑞雪,一切都是那么祥和平静,与都市中的博物馆截然不同。当行走在一望无垠的戈壁滩之上,满目黄土,肃穆萧然,更能体会千年之前的张骞、玄奘西行的不易,亲历敦煌的壮阔绝美,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

本届敦煌文化节原计划于2020年1月至3月举行,由于疫情原因一度暂停,直至7月重启,10月闭幕,历时九个月,至此完美收官。

上一篇:【广西好网民】“网红”匠人王德文:“当代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