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非遗视野下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传播研究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4

[作 者]李志雄,硕士生导师,广西师范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

一、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播现状

传统游戏是与现代游戏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所谓传统游戏,是长期以来流传于广大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俗语称“玩耍”,如放风筝、打陀螺、滚铁环、打弹弓、跳房子。[1]传统游戏的数量繁多,种类多样。根据游戏参与的对象与活动性质,传统游戏通常可分为儿童游戏、成人游戏以及节日游艺活动。儿童游戏主要为4到14岁阶段的孩子所参与的游戏。与其他游戏相比,儿童游戏具有如下特性:第一,初始性,它是人成长过程中最初的精神生活形式;第二,必需性,它是儿童精神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可以说,没有经过游戏的儿童很难成为一名健康的儿童;第三,纯粹性,儿童游戏的快乐是纯粹的,游戏中的儿童进入真正的“自由状态”。

(一)面临“失传”的传统儿童游戏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中华民族创造了种类繁多、数量可观的传统游戏。然而,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传统儿童游戏遭受巨大冲击,生存发展面临严重挑战。

首先,游戏场所变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高楼大厦取代了农家院落,水泥街道取代了泥土田野,城市广场取代了村头空地,使得儿童的生活活动空间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受此影响,儿童游戏的空间不断被压缩,逐步从大自然转到人工环境,从室外转到室内,从实际空间转到虚拟空间。

其次,游戏的传播方式变了。在传统社会,儿童游戏的传播多在家庭和邻里之间发生,其典型的方式是“大孩带会小孩玩,同龄人互相传授”,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庭小型化成为趋势,同时由于城镇化的影响,“鸡犬相闻”的邻里关系不见了,小孩子“嬉笑打闹”的场面少了。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传统儿童游戏的传播出现了断层。

再次,游戏样式变了。改革开放以来,电子媒介迅速涌入寻常百姓家。资料显示,在全国儿童家庭中,普及率最高的是手机(97.8%),其次是电视机(97%),然后是电脑(95.4%)。[2]在新媒介的影响下,有90.1%的孩子接触过网络游戏,54.6%的孩子明确表示喜欢网游,65%的孩子每天玩网络游戏。[2]可以说,网络游戏的面世不亚于一场娱乐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游戏的活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取代了传统游戏,而且催生了五光十色的游戏内容,对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对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力度还不够大

近年来,人们对传统游戏的认识不断深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达卡办公室主任比阿特丽斯介绍,1999年,第三次体育运动部长国际会议曾专门发布“世界传统游戏与运动名单”,呼吁全球对传统游戏进行保护。[3]与此同时,我国文化部门也对传统儿童游戏加强了保护,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设置了“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项目”。

然而,与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相比,传统儿童游戏的保护力度与进度显然相形见绌。据了解,从2006年开始我国共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迄今为止,只有山东省青州市申报的“花毽”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毽”兼具游戏与体育的性质,能入选国家“非遗”显然是基于其体育功能,因为早在1984年原国家体委已将毽球列为正式比赛项目,并组织了全国毽球邀请赛。这些年来,传统儿童游戏不仅尚未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在各地各级的非遗保护中也进展缓慢,这或许与它作为“小孩玩耍的活动”而难入“大人之眼”有关。

二、传统儿童游戏的当代价值

(一)无可取代的滋养价值

今天,在现代技术的推波助澜、大众媒介的广泛传播、商业力量的强劲驱动下,现代游戏攻城略地,从城市到农村,俘获了无数少年儿童的心。广大少年儿童沉浸在五光十色的现代游戏中,感官获得了极大的愉悦。但与此同时,以电子游戏、网络游戏为代表的现代游戏,逐渐暴露出其异化的一面,它们使得孩子远离大自然、偏离现实生活,不再有传统游戏那种面对面的交流,而且容易出现游戏上瘾症,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赫伊津哈认为,乐趣构成了游戏的本质特征,游戏是一种自主的存在,它本身是非理性的。[4]传统儿童游戏真正体现了游戏的本质,它不受媒介或机器的控制,不受成人世界的影响,玩耍过程处处以游戏者为中心,带给儿童纯粹的快乐与自由。这种快乐与自由,正是现代游戏所匮乏的。南宁市武鸣县太平镇庆乐小学98%以上的学生是壮族,在这里,打迪尺、跳竹竿、抛绣球等传统游戏与体育成了孩子们课余的最爱。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当孩子们玩起这些传统游戏与体育时,一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上一篇:传播学与符号学融合与发展年传播符号学高层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