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传播

非遗旗袍的年轻态传播与推广研究(2) 

来源:当代传播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22

二、非遗旗袍的年轻态传播与推广分析

年轻人才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将非遗旗袍带进现代年轻群体的衣柜,是未来发展、传承与创新的必经之路。

首先,要在保持非遗旗袍核心本真的同时,进行科学、可存续性开发和利用,实现从“文化资源”到“文化资本”的转变,使其成为现代女性不可或缺的服饰品种[6]。这种创新一方面需要非遗领域传承人、专业设计师、教授学者等权威人士根据自身所处的领域结合丰富经验,各抒己见,通过文化沙龙、学术研讨会等交流形式,在交流中对接需求、切磋经验,为年轻态传承提供新构想、新思路,携手共探如何打破传统不适应现代发展的模式。另一方面,需要社会群体中的非遗旗袍爱好者、院校学生群体等通过相关专业大赛、课程研究等方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旗袍更符合年轻群体的生活方式。

其次,互联网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在经历过衰败之后,也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应当以跨学科、多视角的设计思维,切实利用好新兴的科学技术,深度挖掘文化与大众需求的结合点,不断探索、完善非遗传播方式[7]。通过传播的互动性、娱乐性,使受众化被动为主动,自发、自主、自觉地参与传播。近年来较为热门的传播方式包括碎片式传播、情怀式传播、体验式传播等。碎片式传播如微博、微信、抖音具有快速、及时、交互、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缩短了传播和分享时间,使信息更加自由地传达给受众;同时架构了一个可广泛互动的平台,可增强大众与非遗旗袍之间的联系性,培养用户的非遗使命感。情怀式传播利用了影视作品、网红、明星的传播效应,更加直观地表现出传递内容。旗袍变革起初就是借助明星效应,对妇女在选择时装时产生一定影响,间接地推动了旗袍从宽松到合体的变革[8]。情怀式传播通过聚拢庞大粉丝群体模仿明星和网红,形成了一种精神潮流带动推广与扩散。体验式传播从心理学维度来说,关注个体在某种活动体验中的感受。尤其是针对非遗旗袍等服装服饰类产品,沉浸式体验传播可操作性强,群众活动体验感佳,易于营造出良好的氛围,感受非遗旗袍的精神文化内涵。

最后,大多数中国女性对身材、自身、性别不自信,甚至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不自信。这种不自信源于不了解,是不成熟的心理体现。事实上,当代人们对于身材、对于美的定义远没有想象中狭隘;对于女性也再没有那种畸形偏见;中国更是已经强大到令世界瞩目。从彭丽媛多次出国访问选择旗袍礼服可看出,“国服”旗袍是最能展现出中国自信的服装种类之一。旗袍可作为中国女性展现东方女性魅力的“战袍”,出现在各种场合之中。

三、非遗旗袍的年轻态传播推广对策与具体路径

(一)产品的年轻态改良

非遗旗袍产品的年轻态,是一切问题的核心和根本。服装最终目标是服务消费者。无论是何种服装的设计与开发,了解目标群体的需求和喜好,了解人本身,才是设计的关键。

1.建立非遗旗袍数据资料库

建立非遗旗袍数据资料库,分析不同旗袍的特点,对衣身结构、纹样风格、色彩搭配、文化寓意等方面进行详细分类整理,搭建数字化素材资料库,为后续产品开发设计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可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织造技艺,以非遗织艺所生产的面料为原材料,融合两大非遗技艺,承载多元化文化精神内涵。

2.举办主题比赛、展销活动提高创新能力

面向各专业院校师生以及全社会专业人士,联系相关企业共同合作,举办“非遗旗袍创新”主题比赛。大赛围绕选定主题设置多个板块、多种形式、多元化奖项,结合年轻人偏好的活动形式,“活化”赛事,加强普通群众的竞赛代入感。一方面利用奖项吸引专业学生参赛,激发年轻一代的创新力,提高未来行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另一方面增强影响力,扩大辐射人群,普及非遗旗袍文化。

同时,加强专业院校之间的竞争意识,重视人才质量以及创新型人才培养。比赛、展销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和交流方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创新、互动、交流等举措为非遗旗袍注入新鲜的血脉,承载古老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

3.继承与创新文化内涵和场合形象

现代服装只拥有基础的遮体美观功能,已经远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当单独的款式廓形设计、面料颜色搭配、图案面料工艺不能引起消费者新鲜感时,服装应脱离形式上的束缚,被要求拥有更多含义。非遗旗袍在经历了300多年的沧桑变化后,其独特韵味与内涵和现代时装审美观念相契合,在文化上拥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独特的价值取向,更是适用于几乎所有的生活情境。通过主题雅集、学生辩论交流会、活动服装赞助等方式,让年轻群体感受到传统服饰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的展现,满足现代年轻群体对服装的消费需求。

上一篇:解析微营销中金融信息的有效传播
下一篇:没有了